金年会

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校   “国际硒茶人才摇篮”

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湖北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湖北省文明校园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 正文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时间:2017-06-25 责任编辑:审核人: 浏览次数: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二零一七年六月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院按照《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鄂教职成〔2014〕8号)、《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4年立项建设的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名单的通知》(鄂教职成〔2015〕4号)和《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鄂教职成[2015]9号)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专业办学特色正逐步彰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现汇报总结如下:

一、学院概况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8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恩施教育学院、恩施财、恩施农、恩施工、恩施林和恩施供销学合并组建而成。州机电工程学、州民族体分别于2005年、2009年并入。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37年西迁恩施的湖北省农业专科学附设高级农业职业学

学院是恩施州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高校,也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高职院校。学院占地709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数控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生物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四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旅游管理”“畜牧兽医”“生物制药三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476万元。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544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104人、博士3人,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5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湖北名师1人、全国农业职教名师1人。

学院设有经济管理系、电气与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人文科学系、旅游系、体育系、中等职业教育部、公共课部、马列主义学院11个教学系(部、院)。现开专业36个,在校学生1.1人。

学院是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学、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中国职教学会少数民族职教专门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湘鄂渝川黔边区高职高专际协作会会长学、湖北省特种作业培训基地、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湖北省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办学特色

1.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学院专业品牌。在《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提高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打造我院职教品牌,经学院研究,2015年开始启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下发《关于院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的通知》,提出在全面推进学院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重点建设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前教育、建筑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5个院级品牌特色专业。

   2.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按照专业建设目标和要求,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所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以及在专业建设上的带头作用,加大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学院先后下发《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培养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服务恩施州产业链建设团队实施方案》、《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实施方案》、《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聘用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试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选拔专业带头人暂行办法(修订稿)》、《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行政兼课教师管理办法》等文件,加强师德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重视提高教师学历、职称的基础上,对专业课专任教师更加强调技能水平提高以及增加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

3.改善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学院制订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院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提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对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随着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推进,学院还将加快实训室的建设步伐,实践条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教学内涵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特色、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开发。制定特色课程标准,把一些拓展学生素质、学生技能的课程作为特色课程建设。开办特色班,各系部通过校企对接,签定协仪,建设50余个订单班、冦名班,如生物工程系园林经理班、电气与机械工程系生产管理班、建筑工程系开办南方测量班,相关企业兼职教师分别到班讲解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标准、企业的人才需求。

5.加强教学管理,建设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建立完备、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从严治教,确保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建立多元化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现管理机制创新。在教学管理中形成目标责任体系,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确保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努力在教学工作中规范常规,彰显特色。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根据学生实习分布及实习企业等情况建立顶岗实习台帐,对顶岗实习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将建立顶岗实习工作台帐和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我院顶岗实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收到实效。

6.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证课程相互沟通衔接,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借助“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一平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开放办学,增强发展潜力

学院秉持开放合作是第一要务的理念,不断加强地对接、企对接、会对接、校校对接、境外对接,加快开放合作办学步伐,为学生顶岗实习扩充基地,为学生学习就业扩展平台。近两年,学院相继与恩施市人民政府、利川市人民政府、巴东县人民政府、来凤县人民政府、鹤峰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地合作协议;2015年,经州委组织部同意,学院遴选了8名教师分赴州内八县(市)教育局挂职煅炼,担任县(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中等职业学校长。与州内7所中职学院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与恩施市人武部、利川市人武部、宣恩县人武部合作开办了国防后备兵员班;与东莞扬明电子、广东桂昌园林、重庆帮豪种业、州内各旅游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与广东东莞市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的数十家成员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院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基督城理工学院、林肯大学进行了对接,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2016年,先后与国内外知名旅游行业企业、信息产业行业企业、商贸行业企业、机械行业企业、能源行业企业、建筑行业企业、幼儿园等行业企业举办了六场大型校企对接会,参与企业200余家。

)服务州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能力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恩施州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五州战略,对接“七大产业链建设,在拓展服务上下功夫,在提升能力上做文章,面向行业、企业、“三农”,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人才培养、开展社会服务、传承民族文化,竭力助推州域经济社会发展。

1、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学院按照“地方需求就是培养目标”“恩施州的产业在恩施职院能够找到专业”要求,对接恩施州产业发展,对专业设置进行了优化。对接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大健康“七大产业链,分别开设了烟草栽培技术、茶艺、畜牧兽医、机电一体化、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2014年以来,新增城乡规划、导游、酒店管理、小学教育、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开发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等专业,现开办专业36个。

2、围绕建设“中国硒谷”,拓展专业领域。落实州深改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恩施职院开办硒专业的指示精神,学院及时行动、主动作为,制定了《服务恩施州硒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服务恩施州硒产业实施方案责任清单》,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办了硒产品研发生产与营销管理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增设了硒旅游方向、市场营销专业增设了硒营销方向。现有硒产品研发、硒旅游及硒生产与营销管理等专业500余人。在畜牧兽医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增开了与硒有关的相关课程。将《硒营养与健康》作为全院学生公选课,在全院学生中普及硒知识。

3、围绕体面就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14年以来,超过40%的高职毕业生在州内就业。学院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无偿提供三大服务(推荐就业服务;权益保障咨询服务;毕业生免费再培训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学院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俱乐部,并华硒文化旅游公司共建了院外创业基地,一批具有创业梦想学生的创业热情得以激发。在2015年的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我院学生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同台竞技,自游自在APP”旅游项目获省级复赛三等奖。

4、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学院开展了“百名教师、百项技术进企业”活动,激发了全院教师从科技开发的动力与活力。近年来,完成科技服务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0余项、州级奖励30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其中,生物工程系与恩施润邦国际茶叶有限公司合作的玉露茶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课题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学院成立了富硒产业、茶叶、畜牧、旅游、清洁能源、信息、城镇化、企业经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等九个教学与社会服务团队,竭诚为地方、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难题。

5、围绕“精准扶贫”,助力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学院努力推进“整村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竭诚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应有贡献。2014年以来,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工作队长单位,学院先后驻咸丰尖山乡谢家坝村、咸丰县清坪镇渔塘湾村开展“精准扶贫”,分别筹资500万元、800万元,改善驻村村委会办公条件、改扩建村级公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加强组织阵地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学院立足精准扶贫,大力开展智力扶贫,着力培养村民的领路人、致富的带头人、发展的明白人、科技的播种人、市场的经纪人、创业的引路人、创新的闯路人等七种人,为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撑。承担州委州政府利用教育脱贫一批政策,针对全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子女,在我院举办的小学全科教师和乡镇公办幼儿园教师政府订单班”,2016年招生300人,2017年招生400人。

6、围绕传承优秀文化,贡献“文化大州”建设。学院实施了“民族文化进”和“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两大工程,获教育部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近几年,举办企业文化讲座100余场。学院成立了巴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季刊《巴文化》,积极开展巴文化研究。先后主编了《龙船调的故乡》《白虎文丛》《清江大峡谷》《恩施名人》《巴文化》等一系列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化书籍。完成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武陵山来凤龙山经济协作示范区实施情况视察报告》《关于加强湖北武陵山片区扶贫工作的建议》《恩施州古代文化线路及古村落(镇)文化调查报告》等调研报告。

)强化自身建设,助推创新发展

1、创新方式,提升执教能力和管理水平。2015年暑期,学院先后开展了南下广东企业考察活动、领导干部党性专题教育培训和教师执教能力研修培训活动。2015年11月,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武陵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经州委组织部同意,学院遴选了8名教师分赴州内八县(市)挂职煅炼,担任县(市)教育局副局长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长。

2、完善机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学院实行院领导带班、全体副科级及以上干部参与的行政大值周制度,实行“5+2”不间断值守;学院推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从全院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中遴选99名政治辅导员分别联系所有新生班级。与此同时,学院还出台了“五率”(高职招生率、学生巩固率、中高职衔接率、学生就业率、学生事故率)绩效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系(部)管理的主体责任。

三、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及管理

(一)2014年以来经费投入(单位:万元)

项目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合计(万元)

专业建设

12.9

15.9

8.2

37

师资队伍建设

22.7

85.2

139.5

284.4

实训基地建设

112.0

188.8

692.3

993.1

合计

147.6

289.9

840

1277.5

(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管理

1、对品牌特色建设专业经费上给予配套支持。学院对品牌特色建设除给予配套经费外,在教师进修学习、顶岗培训、企业实践锻炼、专任教师引进、兼职教师聘任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

2、加强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管理。学院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严格按文件规定专款专用,不得违规使用。专业建设项目组和专业所在系部对专业建设经费的具体使用提出方案,报学院研究批准后实施。专业建设项目组和专业所在系部负责经费使用的日常管理,监察室、教务处、计财处等职能部门负责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宏观管理、过程监督和检查。

四、专业建设成效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坚持工学交替和知行合一,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经济文化欠发达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院提出的“1333”校企共育、工学交融、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品牌特色建设专业均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成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一)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完善了“实境镶嵌,分段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镶嵌,是指将实境多次多点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将特定的知识、职业能力贯穿于实境训练。分段循环,是指将学生在校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即1+0.5+1+0.5。第一阶段为期一年,安排专业认知课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为半年,即到校外基地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带队挂职教师参与管理;第三阶段为期一年,针对上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组织学生完成“双证制”的考试;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间半年,为学生毕业前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顶岗实习(见图1)。

 

 1  旅游管理专业实境镶嵌,分段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2、会计专业探索出了“行业标准、分段递进、四轮训练”人才模式。即按照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按会计行业标准而不是自定标准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通过就业而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行业标准:把会计行业标准作为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的标准。

■分段递进:分阶段培养并逐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一阶段(一年级),以会计员(即会计从业资格)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二年级),以初级会计职称资格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阶段(三年级),以中级会计职称资格为标准并兼顾求职就业的全面准备与演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轮训练:“四轮训练法”,即随堂训练、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实践训练。把“四轮训练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学生能完成企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工作。

(二)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1、强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学院按照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开发理念,将课程体系分为素质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四个领域。各专业“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在明确就业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过程系统设计,重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的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3-4门左右的拓展课程,形成专业拓展课程系统;根据服务于专业和拓展学生素质的要求,进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形成支撑课程系统。同时,根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全程融入创业教育等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素质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四者经过系统化的组合,形成现代高职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开发流程(见图2、图3)。

                         

2  专业课程开发流程图

                         

 

 3  基础课程开发流程图

2、品牌特色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各具特色

1)融入优秀民族文化、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按照素质领域、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四个领域构建课程体系,素质领域中融入了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模块,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基础领域中开设了恩施民族民间文化、恩施州情体现地方民族特色课程;专业领域按照工作任务开设五门核心课程(导游执业规范、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实务、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拓展领域开设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收银实务两门课程。与旅游行业、企业合作,采用能力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共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系统,充分考虑学生从事导游、酒店服务管理所需要的恩施民族文化素质,以及专业实践课程对基础知识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系统设计基础课程,构建了融入恩施民族文化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见图4)。

        

4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行业标准、分段递进、四轮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课程体系设计,按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完善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以“必需、够用”为度,拓宽学科基础课程,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凝练专业特色课程。着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内外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会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见图5)。

   

 5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素质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会计职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任选课程构成。

■课程主干:按会计员资格至会计中级(会计师)职称资格所需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标准确定主干课程。

3、工学结合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1)开发与职业标准融合的课程标准

品牌特色专业课程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对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学习情景设计、考核评价方法等作出明确规定,将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课程标准直接与职业标准衔接;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法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会计专业现已完成19门课程标准的编制任务并在教学中有效实施。

2)设计“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

品牌特色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立足于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以完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为课程内容。各重点建设专业基于实践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后续岗位提升的需要,由课程建设小组选择问题、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重构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专业实践课程选择与职业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项目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选择工作对象、工作任务等载体,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情景,开发工学结合的学习内容;会计专业实践课程选择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为载体,并考虑载体具有可替代性、范例性、实用性的特点,对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课程顺序(进程):一年级会计员(会计从业)资格;二年级初级会计职称资格;三年级中级(会计师)职称资格及求职就业的全面准备与演练等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职业岗位的现场教学方法,企业变成了学校,学生的身份变成了员工,学习变成了工作,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当作课程进行“工作化”的管理,把实习等“工作”当作课程来建设设计,使学生到企业成为学校课程学习的延伸。

3)以行动导向实施课程教学

品牌特色建设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强调了“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和“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中学、学中做”,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通过“工”和“学”获得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运用各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和行两个层面获得不断发展。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着力构建“五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①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内容要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减少验证性、记忆性考试内容,侧重考核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②考核形式多样化。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的弊端,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类型,集成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选择运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相一致的考核评价形式。提倡运用两种或多种考核评价形式相结合来全面考核评价课程学业状况。③考核主体多元化。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校内单一主体模式,将行业企业资源引入课程考核评价,在试题设计、考核标准制定、考核场所选定、考核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上,着力探索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④考核对象差异化。提倡实行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⑤考核时间全程化。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期末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学习态度考核、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比例。

5)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推进了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

6)工学结合教材建设

为适应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的需要,核心课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引入了企业标准、技术规范及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按照课程标准,编写了各具特色的特色教材16本。新编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把专业技能认证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使“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三者有机融合。

(三)建设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

品牌特色建设专业通过双带头人(一名来自学院,一名来自企业)培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骨干教师研修;聘请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企业能工巧匠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等措施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校企共建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

学院下发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团队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试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负责人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对教师进行了定专业、定课程、定教研室、定团队,学院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培养,近三年来,全院337人次分别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综合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及慕课、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专题研修班、全国高校MOOCs(慕课)课程建设、翻转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与教学改革研讨会、全国高校教学督导人员专家化发展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修班等项目的培养学习。

3、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学院下发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百名教师进企业,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煅炼,体验企业文化,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近三年来,全院110人次分别到州内外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4、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学院与企业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了聘用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等内容,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由学院教学部门与企业人事部门共同管理,解决了兼职教师企业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在时间上的矛盾。三年来,全院聘请了267名兼职教师,聘请了50名大学专家教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聘请了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8名,建立起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组织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法、心理学、教育学培训,提高了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兼职教师承担了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形成了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兼职教师承担的机制。

(四)改善了实验实训条件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按照“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对实训楼进行改造,新建茶艺品鉴及实训室、西兰卡普大师工作室、计调实训室等3个实训室,改扩建了3D导游实训室。会计建成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训中心(包括财会仿真综合实训室、商务谈判模拟实训室、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室)。学前教育实训中心(钢琴房、数码钢琴房、形体训练房等)、计算机实训中心、完成了主教学楼多媒体建设。

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

学院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三年来,学院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12个,使校外实习基地达到320个,品牌特色建设专业新增25家,达到了55家,为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学院与企业实施双挂牌制度,如旅游管理专业是“恩施州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基地”,而恩施大峡谷风景区、腾龙洞风景区挂牌建立“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

(五)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确立“抓顶层系统设计,强过程质量监控,评人才培养质量,促专业内涵发展”的建设思路,引入社会评价,建立“双向参与、双向督导、双向评价、双向反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学院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建立学院督导组,企业吸纳学院教学专家建立企业督导组,学院、企业双向对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院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企业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院,从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1、完善融入行业企业元素的质量评价标准

针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逻辑起点,突出行业企业监控指标,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和要素,制定各个环节质量评价标准,明确社会评价的地位和形式。

1)质量标准。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环节标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学生顶岗实习规范、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形成基于工学结合的系统化的教学质量标准。

2)评价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指标和分类分层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修订了实践教学评价表、顶岗实习评价表、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表、专业教师企业实践评价表、课程考核评价表等各类评价量表10余种。

2、构建学院、企业教育教学督导队伍

学院由教育教学督导室牵头组织督导专家,企业由质量检验部门牵头组织督导专家,系部层面成立督导小组,形成学校、企业双向督导队伍。

1)学院督导专家组。由5名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7名来自学院的教学专家(按专业群聘请)组成,从宏观层面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价,并对学院督导工作进行指导、监控及评价。并从专业、课程层面进行指导和评价,负责督导系部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2)企业督导专家组。由8名来自行业企业技术总监或技术专家和4名来自学院的教学专家组成,主要对基地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项目运行、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监控、评价。

3、紧扣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紧紧围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确立教学质量的监控点,运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学院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开展专项教学督查。

1)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专项抽查。从模板设计、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要求、课程结构、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的系统性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实践课时的合理分配,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成果、方法的体现,全面评价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校外基地建设及教学运行状况专项督查。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座谈和调查对象包括基地负责人、兼职教师、兼职督导、专业指导教师、学生)、查看学生工作情况、听课等方式,对基地建设及教学运行状态,尤其是教学任务实施效果、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兼职教师的指导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导、考核、评价。

3)学生顶岗实习专项督查。按照学院提出的“六个到位”(制度设计到位、课程设计到位、学生安排到位、管理跟踪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档案归档到位)要求,通过企业巡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检查制度落实情况、顶岗实习课程设计情况、校内外教师指导情况、班主任跟踪管理情况、学生顶岗实习资料归档情况。

4)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专项督查。在分类分层次设置考核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督查工作流程,现场抽查和绩效评价相结合,对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落实、过程管理、工作实绩等情况实施院系两级督查,重点督查实践内容的专业对口情况、实践时间的合理性、预期效果的技术含量、教师实践工作状态和工作实绩,监控面达到50%以上。

4、双向反馈评价结果,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合理运用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院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结果,做到有详实的资料积累、有科学的数据分析、有刚性的反馈修正环节、有有效的改革措施,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工作。

1)各种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通过学生问卷、师生交流、检查评估、企业调研等获得社会评价信息,有效信息经过求证处理后及时反馈,以专项质量分析报告、《督导简报》、“每月教学状态督导点评”等多种形式,对改进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

2)开展学生实时评价。为解决“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问题,学院专门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课程由教育教学督导室单独组织学生测评,每月组织一次,对相关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每月反馈一次,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突出社会评价的行为指标和专业个性化要求设计问卷,结合专业教学过程设计调研流程和方法,多部门协作、多途径实施、多角度统计分析,并按专业群分类开展。内容包含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与毕业生质量评价、毕业生问卷调查等。

4)落实反馈、修正和改进措施。学院教学和就业等管理部门整合各方的反馈信息,针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以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整合学院反馈意见,使企业改进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的管理和教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学生实践技能明显增强。2015年,旅游管理专业在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主办“神州视景杯”第七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中获西餐宴会摆台二等奖1项、中式铺床等奖1项,在全省职业院校高职组技能大赛中获得英文导游赛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西式宴会服务赛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文导游赛项三等奖1项。会计专业在全省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三等奖。2016年,旅游管理专业在“巽震杯”全国旅游院校导游大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湖北省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导游二等奖1项,西氏宴会三等奖2项。会计专业在湖北省高职技能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2015-2016学年学院共有740人次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导游资格证、讲解员证、饭店服务资格证等2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应届毕业生获得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率为94.6%,中级证书获得人数为168人,高级证书获得人数人数为206人,占毕业生人数比例为27.03%。其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占全部职业资格证书的53.6%

2、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学院2014年、2015年、2016年就业率分别为96.52%、92.38%、96.33%。2016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80.63%,其中会计、学前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动漫设计与制作、园林技术等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2015届毕业生满意度达93.33%,其中,专业知识满意度为92.76%,综合素质满意度为97.24%,动手能力满意度为94.48%,职业道德满意度97.24%,创新知识满意度为88.62%,组织协调能力满意度为92.07%,应变能力满意度为92.76%,敬业精神满意度为98.62%,语言表达能力满意度为94.14%

3、学生的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采取有力措施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一是建立创业导师团队,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二是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学生寻找项目,制定创业规划;三是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学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2015年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互联网+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可以助推旅游业大发展的“自游自在”APP,挖掘和传承土家食品文化的“粑文化”创意食品,对接精准扶贫的 “O2O生态农庄”,充满艺术与活力的“轮滑艺术”与“智能单车”,新颖的设计、独到的创意展现了学生创新的力量;四是与华硒文化旅游公司共建校外创业基地,同时推进学院与恩施经济开发区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五是组织40名优秀大学生参加学院“创业逐梦行”学习考察团前往东莞的华荣电子、好润公司、扬明电子等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激发学生的职业信心、点亮职业梦想。学院开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培训学员300多人次,帮助学生遴选创业项目14个,其中13名学生创业成功。学生创业比例显著提高,较2015年提高近0.8个百分点。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还需进一步深入

学院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少,企业发育不充分,要实现学院企业招生招工一体化,学院企业双主体培养人才,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还没有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待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还需不断强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工作需要加强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以及从行业企业聘请专业人才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专业服务社会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

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院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中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共建,积极进行新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但仍存在着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不多,农业新技术推广经验不足,培训能力远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求等问题。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XML 地图